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宋锦、云锦、蜀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是壮族文化的瑰宝。2025年5月1日,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主持制定的壮锦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家标准。
过去,因为传承普遍依靠“手口相传”,品牌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壮锦在国家标准方面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织锦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回忆道:“我从17岁就织壮锦,到现在退休,一直是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标准。每次参加评选,进行作品申报时往往需要填写标准,但我们确实没有一个国家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带来的最大问题,往往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而阻碍产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南宁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丝及丝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盖国平说:“如果消费者买一件壮锦,洗一下就褪色了,这样的色牢度反映的产品质量,显然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常言道,质量提升,标准先行。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南宁海关技术中心申报制定壮锦国家标准并获立项。然而,万事开头难。国标起草之初,部分非遗传承人就存在不小顾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李村灵告诉记者,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南宁市宾阳县、来宾市忻城县、靖西市等地,壮锦产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各地织造工艺都有相应区别,如果要制定壮锦国家标准,究竟以哪个地方生产的壮锦为标准,就很难取得共识。

因此,如何定义“壮锦”和规范产品的技术要求,成了标准制定的重中之重。为此,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不断调研壮锦织造工艺,牵头联系壮锦相关企业、非遗传承人、科研院所,共同对壮锦的基本安全性能等技术要求进行研究论证,取得了广泛共识。2022年9月,壮锦国标起草小组第一次参加全国丝绸标准委员会审议,其中,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壮锦产业规模小,是否有制定国标的必要,二是标准在调研阶段是否充分考虑了地区差异。

据南宁海关技术中心副主任郭蔚回忆:“当时,起草小组首先就要说服评委。目前,壮锦是四大名锦里唯一没有国家标准的。蚕丝是壮锦织造的高档原料,而广西的蚕丝产量长期是全球第一,壮锦产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不能因为目前生产规模还不大,就说没有做标准的必要。”
壮锦国标起草小组一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再次调研广东、云南等地壮锦,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2024年10月26日,壮锦国标终于通过批准发布。据介绍,国标不仅对壮锦的术语、定义、试验方法、检验规则、适用范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还首次从国家层面阐明壮锦工艺,统一其质量与安全标准,为壮锦的数字化保护、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非遗技艺从“手口相传”迈向科学化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李村灵说:“国标实施了以后,我们的企业也会向国标要求去靠拢。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差的产品,砸了壮锦的牌子。”

眼下,壮锦产业正蓬勃发展,衍生出的服饰、装饰画、包袋、饰品等产品不仅国内销售火爆,还“潮”出国门,远销海外,成功实现从“小作坊”到“大市场”的跨越。在国标的加持下,壮锦产业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南宁海关科技处处长刘丽琼说:“ 标准的制定到实施,是南宁海关服务丝绸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非遗技艺的具体举措。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科技攻关,助力广西外贸高质量发展和广西口岸高水平开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民族委主任委员、常委会民族工委主任雷震说:“壮锦作为文化交流载体,已走向国际,成为中越边贸、国际展会的文化纽带,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自信。”